什麼是菲林?
“You press the button, we do the rest”是柯達1888年的口號。柯達創立於1880年,以先鋒技術和創意經營聞名於世,曾在相機和菲林領域稱霸一時,帶領攝影技術普及化,讓照片走入一般大眾的生活,2012年始柯達卻要申請破產保護。對中年人來看是無奈和唏噓,對九十後的青年人說柯達業務,他們會問什麼是菲林?
世上沒有什麼是大到不能倒的
1976年,柯達在美國菲林和相機銷量中的佔比已經分別達到90%和85%。在1996和1999年柯達在全球銷售菲林和相紙業務中獲利豐厚,收入和利潤分別為160億和25億美元,直到1990年代,柯達仍是全球五大最有價值品牌之一。1990年代後,數碼影像技術開始取代膠片,智能手機也開始取代照相機,2000年後柯達公司營運情況急轉直下,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,季虧損2.22億美元。
普遍認為柯達的衰落是數碼影像技術發展所造成。但諷刺的是,早在1976年,柯達就開發出了數碼相機技術,1991年柯達就有了13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,1996年柯達推出了首款傻瓜相機。在數碼技術的研究上,柯達公司產生了一系列高價值的知識產權,亦是柯達現在最值錢的資產。可惜,柯達高層只把數碼成像技術當成了炫耀的擺設,沒有真正重視數碼技術商業化應用,放不下賺錢的菲林生意。
柯達成了自滿的犠牲者
在全球化的市場面前再大的公司都是小的。
擁有高回報的菲林生意,導致柯達遲遲不願投入新市場。柯達要求高標準的產品,可靠的回報,若要進行大改變以達至長久發展,柯達需要作出許多前景不明的投資,必需犠牲短期利益。雖然柯達高層早在1976年已洞悉數碼成象的不可逆轉,但90年代菲林利潤率巨大,與此相比,發展數碼相機要投資更多人力物力,且利潤不高。股東要求保証年年的業績增長,高層要保住高薪厚職,員工要保有優厚褔利,在以往的觀念中,這都一些都依靠菲林來支撐,轉型行為難以實施。
柯達未能正確解讀新的趨勢。1996年,柯達成功大舉進入中國,看準中國的新興中產階級,寄望中國人會像美國早期,購買相機後,再不斷大量買入昂貴的菲林,最鼎盛期,浙江有460多家柯達連鎖店。可是中國人只短期鍾情於膠卷,很快很多從來沒有相機的人直接購買了數碼相機。
柯達老寃家富士
自滿的柯達舉步難行之際,日本老對手富士卻靠著業務多元化和大膽的結構重整成功轉型,邁步向新的成功。1984年富士拿下了洛杉磯奧運會的贊助權,憑藉廉價膠卷成功打入柯達的本土市場。自傲的柯達仍未感到轉變的需要。
富士在1980年代初看出數位攝影時代將至,於是毫不留戀軟片業務,抽出大部份資金全力轉型到數位化成象業務,並開發新業務線。推行多元化經營,把4,000種與抗氧化有關的化合物善用,遂推出「艾詩緹」化妝品,行銷亞洲。也為LCD的平板螢幕製造光學軟片,其中一種用來擴大LCD視角的軟片,市佔有率達100%。
柯達告訴了九十後什麼?
九十後的年青人!你兒時的照片很大可能也是出自柯達的菲林,但當你懂得自行拍照時,菲林已成為十分古老的用品。網上交流數位化照更是家常便飯,柯達之衰敗又與你何關?請慢慢再想,柯達層是龍頭大老,十年前仍擁有輝煌的業績,柯達也層積極改革,已往的成功反成為改革的最大阻力。
全球化的步伐並沒有優待任何人,亦沒有給出標準的答案。我們決不可自滿,人生的學習沒有標準方法,但每次認真學習後可有更佳的答案。